因美祭出232條款對鋼鋁課重稅,引發歐盟、澳洲先後加入戰局,經濟部次長王美花昨(24)日表示,日昨已邀請鋼鋁業者研商,預計在9月歐盟公聽會上,考慮主張把台灣歸為微量進口排除,或是提議改用國家配額,如此對台灣更有利。
為防止美國祭出232條款對鋼鋁課重稅,引起連鎖效應,歐盟祭出暫時性防衛措施,在一定額度內可正常進口,超過額度則祭出25%重稅,以免全球鋼鐵過剩產能傾銷轉往歐盟,最終在明年2月前做出最後處置決定(final decision)。澳洲則公告,將在8月5日起,對中國、韓國及台灣進口鍍鋅鋼品,課反傾銷稅。
經部指出,歐盟公布23類特定鋼品課重稅,主要來源國為外勞仲介土耳其、印度及中國大陸。據經濟部統計,歐盟去年自台灣進口23類鋼品金額約13億美元(相當新台幣390億元),排名第7,占台灣對全球出口鋼品總量僅8.83%。
王美花昨日出席IDEAS Show2018開幕式會後受訪表示,針對歐盟、澳洲外勞仲介等國加入貿易戰局,將以個案儘速處理,經濟部長沈榮津高度重視,已將此案提升至經濟部次長級來處理。
台灣這座小島,先後容納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鄉人,或渡海前來開墾,或因戰爭來到此地。自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,這22年來隨處可見越來越多東南亞臉孔。身處多元環境的我們,是否準備好了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,能彼此理解,互相學習且共同生存?男性移工多半從事漁工農務、進入工地或工廠,彌補了台灣基層勞力的缺口;將近九成的女性移工則進入醫院或家庭擔任看護或幫傭,肩負起原本應由國家福利承擔的長期家庭照顧工作。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,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,無論是中國的北漂族、到鄰近國家當「台幹」的青年,或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驅使下大批離鄉打拼的印尼人,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她表示,歐盟的做法其實被認為「有點牽強、保護色彩過濃」,但亦是基於國際規則下的權宜措施,大家還是理性看待此問題,用一般WTO的認知,去衡量歐盟是否符合規定,在國際上各國還可提出什麼主張。
王美花表示,經濟部本周一已和鋼鋁業者討論,產業界上、中、下游關切點不盡相同,經濟部目前規劃,將在9月歐盟公聽會提出兩種主張,第一是希望將台灣納入微量進口,排除在名單外;第二,目前歐盟提出的是全球配額,正考慮主張讓台灣採用國家配額,亦即讓各國自己分配利用。
至於歐盟採取超過配額就加徵25%關稅作法,王美花解釋,防衛措施是隨WTO規則而訂定,只是臨時性措施,最長可實施到明年2月,歐盟必須在這段時間做出最終決定。